|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p12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dianeshijr@... 2 years, 4 months ago

劉殿敏

劉殿敏第十次從中印邊界衝突看語言文化在外交上的運用及實踐.docx.pdf


 

甘涵亞

 

文章: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pdf

寮國華人

  • 人數不多
  • 一直是東南亞最小的海外華人社群
  • 中寮經濟不斷發展,中國移民開始湧入該地區
  • 這些近年來從寮國北方進入的中國人,展開了華人另一個新的移民週期,使得寮國華人在寮國居留的人數形成前所未有的規模

「寮國華人」在寮國社會內部的定義較為分歧。寮國人一向統稱在寮國的華人為「秦」,意為中國人。但寮國人稱呼來自兩廣的華人為「傑」;稱呼來自雲南的華人為「和」,寮國人一直明確的區分這三個來源的華人

 

寮國華人的定義

寮國人對華人有不同的定義,知寮國華人分為老華僑和新移民,各自有不同的生活型態、活動範圍與社交場域

老華僑:

  • 寮國現有老移民約 2  3 萬人,祖籍為廣東潮州的華人占了總數的 80 %以上。 
  • 寮國目前有大量遷徙自雲南、廣東、福建等地的華僑、華人,俗稱為老僑。他們大多從父輩或祖父輩就在寮國經商並僑居,與當地人相互婚配,語言習慣也有所改變。
  • 1990 年之前僑居寮國、或已加入寮國國籍的華人,及移民三代之內,又或是三代之外仍然認同中國文化
  • 遷移時間可回溯至十六、十七世紀,世代定居於中寮邊境為數甚多的少數民族
    • 二戰前的華人移民多獨身到寮國謀生
    • 洋時時絕大多數都處於 20  40 歲的青壯年時期,故能憑藉體力勞動打拼,而在寮國存活
  • 一些有定居計劃的華人,為獲取更佳的社會關係,以開展商業活動,而與當地女子結婚
  • 服飾:老華僑日常生活的表相,在衣著方面,老華僑的衣著與寮國服飾的趨同,也許是華人服飾的當地化
  • 宗教:老華僑社會中,潮州人占了絕大多數,他們將潮州的「本頭公」崇拜帶到了寮國,還有後來發展成為全體華人供奉的土地神

新移民:

  •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個體經營戶也陸續湧入寮國
  • 投資工程,或是經營生意,主要集中在永珍和沙灣那吉、巴色、瑯勃拉邦等省會城市
  • 移民來源更為廣泛,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已經相當富有和成功,新移民的跨國流動
  • 2000 年後,寮國迎來了第二批中國人的移民熱潮
  • 在人口結構上,他們以青壯年男性為主,大多是流動人口,具有中國新一代的教育水準,
  • 飲食:飲食上,新移民不習慣當地的飯菜,都是自己煮食,或是去中國人經營的餐館用餐
  • 服務:新移民的穿著與外表,也很容易辨別出是來自中國
  • 語言:以湖南人居多的中國新移民在日常生活都是說家鄉話或普通話

 

文章:中南半島華人華文教育發展之比較(19892011

中南半島華人華文教育發展之比較(1989-2011).pdf

 

當前寮國華人華文教育(2012

  • 二十世紀的2030年代就開始設立華校
  • 60世紀有20多所華校
  • 二十世紀的50年代末期寮國效仿越南,對華人進行管制政策
  • 1976年要求華人棄商從農,沒收華僑華人財產
  • 華校70年代停辦
  • 直到1984年才有所轉變

華校數量:

1995年有4 —> 現在(20125

寮國華人的華文教育特點

一、學校以公學和學校為名,提供完全的華文教育體系

二、學校全日制華寮雙語教學為主

三、寮國華校是由當地華僑華人創辦的私立優質學校

四、早期華校教學是為了考慮中華文化的傳承

五、寮國的華校主要得到大陸資源較多


 

李庭

 

2016年在澳洲維多莉亞洲的農場打工,認識了一大群來自東加王國的季節性勞工,當時只覺得天性樂觀的島嶼人口滿是親切感,長相也好似國小時的原住民同學,當然當時才是淺薄,不知道南島語系族群分寬廣,這樣的親切感在當時給予了我一些安慰。聊天過程中,聽聞東加也有華人人口,但遲遲沒有機會真正走訪,藉由這次機會查閱文獻,但發現中文的文獻非常少。

The Fourth Wave- Chinese in the Pacific Island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df

Crocombe, R. (2007). The fourth wave: Chinese in the Pacific Island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ccasional Papers, Chinese in the Pacific, (1).

南島語系由台灣移出,可追溯至六千年前,多分佈於菲律賓北部、馬來西亞、印尼和太平洋群島。而華人的遷徙最初在1700年代(18世紀)因歐洲商船將華人帶入澳洲與太平洋群島進行開墾,往後逐漸在零售業、園藝業發展,所以在大溪地語言或是法語裡「去商店」的說法,字面上翻譯會是「去中國人那(going to the Chinese) 二戰之後,華人在太平洋群島的分佈更廣泛,如果說分布最廣的歐洲人人口是英國人,那麼亞洲分布最廣的便是中國人。這些華人人口有從事工廠工人、捕漁工、伐木工、建築工、農夫、礦工,1970年代也開始有來自台灣、新加坡的商人移入或投資,1990年代更是多了從事觀光旅遊業的華人移入,以及少數的學術、軍事和其他專業人口移至太平洋群島。

不過,越多華人專業人士的移入,也生成了許多攻擊事件,這些華人人口被當地人當成攻擊的目標,其中不乏原因容易辨認、較富有、職場競爭等等。1999年,東加王國當地人攻擊300華人事件,一度嚴重到總理Vaea需要公開制止,兩年之後,警察單位更是聲稱為了顧及這些華人自身與家人安全,呼籲他們在一年之內離開東家,但不知為何,消息並無傳出,反而造成更嚴重的金錢賄賂與勒索。2006年的暴動與店家破壞行為,更是嚴重到華人需要向當地的大使館尋求庇護,也因此大使館協助讓200位華人搭乘飛機離開,當局透露這些破壞行為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為了將華人商家趕出東加。但是當時的國王與王子卻向國會表示,希望能有更多華人移入,其中應該是牽涉到了國家的資金投入,與中國的外交關係。

 

Rising Chinese Influence in The South Pacific.pdf  

Shie, T. R. (2007). Rising Chinese Influence in the South Pacific: Beijing's “Island Fever”. Asian Survey47(2), 307-326.

中國由1990年代晚期開始,積極發展與南太平洋群島國家的關係,包含了各種層面:外交、經濟、文化,頻繁地出訪並且出資幫助當地基礎建設、政府軍事建設與自然資源開發。

1998開始與東加王國貿易,在2004年中國成為東加王國的最大出口國、第四大進口國,同年更是因為中國南太平洋發展計畫,中國銀行以科技合作名義,給予東加唯一的電力公司(Shoreline Group Limited) 約一千七百萬(美金)。為了與美國競爭,中國大量投資資金至男太平洋島嶼區域,更是提升了2000年初開始,南太平洋地區政府對中國的歡迎。

 


陳怡瑄

地方學的形塑與在地實踐-陳怡瑄.pdf


鄭博心

長為異鄉客?:當代華人新移民

南非華人

 

 

南非是非洲為數不多擁有三種不同華人社區的國家,因爲不同族群、年代(遷移南非之時間)、語言及居住地等等因素,使在南非的華人族群與南非政府及社會中的關係趨於複雜。

 

第一類華人族群:來自中國廣州的早期華人移民(廣東及客家)

俗稱的南非華人、本地華人及老僑來源可追溯至19世紀中後因南非採集鑽石金礦之盛名而乘船前往的廣州華人。抵達後卻發現當地已被歐洲殖民且只能從事與採礦相關的低級工作,雖環境險惡但陸續依然有不少移民前來,直到1902年南非政府頒布《德蘭士瓦移民限制法案》及《開普排華法案》,中國的移民因而受阻,往後的約100年間,人數一直在1萬上下浮動。

 

而這群華人族群可大約分為多居於約翰尼斯堡附近的廣東人及集中在開普敦附近的客家人。而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使兩大社群融為一體,對家鄉保持一定關係。年輕一代依然回到中國娶妻生子,父母也多欲將子女送回中國接受教育,多數華人似乎將自己視為旅居者。而這樣的往來在19481949中共及南非兩個之政治變動而戞然而止,而這些「老僑」不得不定居在南非。

 

此交流之止之主要原因為當時之南非政府與撤至台灣本島的國民黨政府保持友好關係以及抱持反共主義的想法,不願與中共政府建立關係,以致於在網而往後的19501950年代,中國的移民大幅減少甚至趨於零。

 

 

第二類:來自台灣地區的移民

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始於1948年,然而從1960年代開始到1980年代這20幾年間,國際間反種族隔離運動越演越烈,南非社會也因此產生改變,許多國際社會人士認為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相當不人道,於是許多國家疏遠南非而後也開始南非撤資運動,南非政府也只好與其他也被國際社會孤立的國家維持及加強與其之聯繫,以色列、智利及台灣皆在此列。南非政府對這些國家開放許多寬鬆政策,搬遷費用補貼、優惠匯率及工資補貼等等,在1970年代台灣便陸續有人前往南非,直到1989,台灣移民在當地建立150間工廠,而到了1990年代,台灣移民在當地創造了萬餘個工作機會。而台灣移民也對當地種族政治產生影響,南非政府因而廢除禁止非白人移民之政策,允許台灣移民在白人專屬地區購房,子女也可近百人學校學習。

繼第一批移民後,第二波移民多為小企業家及學生,這些移民多居於大城市,金融業及報社等行業開始出現。

這些台灣移民多受過高等教育,擁有各種資源,享受各種福利,與先前提及之老僑有所不同,這些移民無視當地華人之呼籲,相對高調支持參與不同之政黨活動,導致其他華人族群因其它非華人族群之無法辨識原因,經常受到打擊報復。

 

而台灣移民的消沈及減少則是發生於1998年南非政府與中共建交之時。

 

第三: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

1940年代後,南非鮮少來自中國的移民。1998年南非與中共建交後,從中國前往南非的移民開始增加,而這些中國移民多受過良好教育,擁有許多資源及優勢,得以建立南非與中國之間的商業網絡,除貿易業外,採礦、製造、旅遊及房產也因而興起。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