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p09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xuanfighting@... 1 year, 6 months ago

劉殿敏

D-1 新加坡華裔語言形態與身份認同解讀 吳英成.pdf

 

劉殿敏第九次梅花還是野百合_台灣各族語言型態與身分認同解讀之研究di.pdf


李庭 

 

1. 戰前星華社會結構

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凡事經過殖民或是有移民的地方,總是會有許多因為族群不同而建立的宗會,在戰前由英國殖民的新加坡,就建立了許多不同姓氏的華人宗會,同宗舉辦活動、互相幫助等等密且往來,宗族之間也因為互相競爭,而有了權力階級,這就好像台灣的角頭起源,不確定當時有沒有生成了幫派文化,但在台灣,不同幫派的人一開始也是因為家鄉、姓氏或血緣、地緣關係而聚集起來的,又或是最近做過的忠貞新村調查,當時在滇緬邊界加入的少數民族,或是當時根本不是軍人的百姓們,就是因為當時的共產黨造成失去家園的人民們投靠國民黨黨軍,投靠當時生活條件也非常差的滇緬游擊隊,當人們到了一個新的地區後,都會因為互相共有的身份,聚集在一起,接著便是文化的產生。

 

2. 從馬來西亞華人紀念鄭和看馬來西亞

本篇比較有趣的收穫是知道鄭和原本是回族,原姓氏「馬」,回族常見的姓氏共有十三個:納、馬、撒、哈、沙、賽、速、忽、閃、保、木、蘇、郝,但鄭和在後來改信佛教與道教,這種因為宗教產生的衝突,在台灣幾乎沒有遇過,不過也許是台灣的宗教界定比較模糊,通常佛道教不分,因此沒有宗教上的敏感度,自然也不會在意宗教上的差異,最明顯的應該也只有飲食造上的差別,例如佛教吃全素、一貫道全素、伊斯蘭教不吃豬等等,以台灣人的角度來看馬來西養這樣的衝突,反而覺得,鄭和是回族,但是後來並不信奉回教,以他本人的觀點是可以拜偶像的,拜他其實也沒差吧!不過這是以台灣環境的觀點去看,也許也是對宗教上的無知而沒有堅持,又也許我們是真的多元包容。

 

小論文題目:

臺灣穆斯林群體初探:以忠貞新村回族為例

目前已經做完訪談,逐字稿完成約80%,正在將訪談提及的內容與文獻做對照(傳言同鄭成功來台的伊斯蘭傭兵-在鹿港的回族後代、伊斯蘭喪葬文化)

順命歸真:從《穆斯林的葬禮》研探中國回族穆斯林喪葬禮儀.pdf

鹿港丁家大宅.pdf

 


甘涵亞

從文化分離主義談東南亞的華人社群的本地化 筆記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IU5b8DOoQOyosCTAvxxvZlyv98224hOm/view?usp=sharing

 

小論文2 電子檔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0ne2pwAVyI0iDLLSSvIyHmUno1Z37sb/view?usp=sharing


鄭博心

 

閱讀心得:

從文化分離主義談「中華文化本土化」:一個東南亞的視角心得分享

華語碩 60884010I 鄭博心

 

所謂文化分離主義(cultural separatism),是指某一文化源頭或範疇,欲抽離或界定與原有文化根源進行區分,或主張與原有之差異。就移民來說,多數的移民社會不一定會有文化分離主義的產生,居然仍有往反方向的發展,眾多移民社會多是以捍衛傳統文化著稱,於此同時,也不會強求與源頭文化做出區別。有時亦會相伴發生,既與原有文化做出差異,實際亦未保留原有文化但做出創新。本文中,分析眾多文化分離主義於東南亞國家間的差異,如新加坡,其主要移民為華人,獨立時間也較晚,因政治因素,其獨樹一格的文化認同相當強烈,其華人族群與中國做出區分的意識相當濃厚。如馬來西亞,多半以馬來文化來描述自身的華人文化,同為中華文化但更強調馬來文化特色。如印尼,多半將印尼華人分成兩大類,一為華僑,多是華人移民的一、二代,多與中國來往。二為僑生,或稱土生華人,在印尼出生或華人與當地的混血,具兩種文化傳承。後者因人數眾多,自成一格,並組織成自己的群體,形成自成一類的群體。與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不同,是包含血緣及文化的傳承。最終,借鑒他國的文化分離主義與我國進行比較,可見我國主要的文化分離主義多起自戒嚴時期的文化建構,因政治因素介入,使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形成對立存在,時宜至今,多半青年學子對中華文化差異總伴隨輕視、矛盾、反感、極端等,少了些尊重與包容,與東南亞他國相比,為了與源頭文化形塑出區別,我國多半欲抹去與忽視源頭文化的存在,是我國在文化分離主義上的矛盾所在。

 

小論文文獻整理:

 一開始寮國的華人移民出現在法屬印度支那殖民時期,因法國提出許多優惠辦法,吸引華人前去協助開發資源(黃幼娟,2019)。爾後雖有起起伏伏,直到1970年代初,寮國華人人數則來到至高點。越南反華後,華人紛紛逃出,導致寮國華裔人口減少。(黃幼娟,2019

 

總體而論,寮國華人移入多來自中國大陸,也有因鄰國國況不佳而移入的。(秦富業,2001

 

在越來越多華人移入寮國的情況下,如何保存及傳承中華文化及語言變成了當地華人的首要任務。西元1934年,永珍中華理事會華僑公所成立,當務之急則為擁有辦公處所以及解決華人子弟就學問題,於是在當地越珍廟旁成立了臨時辦公處及學校,雖然當時學生只有10人,已然成為寮國華人教育之開山之組。(秦富業,2001

 

西元1937年,中國後援會遣翁顯忠先生至永珍中華理事會華僑公所指導,與陳順林理事長、江生副理事長、永珍市商家們及熱心僑教人士一同開會,向寮人租借木造高腳屋作為小學教室,由校長蔡英士帶領其餘三位教師任教,此亦為寮都中學之開端。(秦富業,2001

 

西元1945年,日軍於39日進駐永珍,蔡校長因恐日軍逮捕,離開永珍,而其他教師則逃往泰國,學校只好停課。直至當年8月日本宣布戰敗,9月中國軍進駐,雖只在當地維持治安六個月,此期間學校復課,一開始因無任教教師老師則由中學生暫代。二戰正式落幕後的十餘年,寮都中學的校舍共遷移四次,一直無固定場所,後來的理事長陳柳芳向其小姨購買一塊土地,但其旁邊土地所有權為三位越南人所有,於是便委託當時越南理事會會長協助向地主購買,最後校舍座落於坤武隆路及亨文路交叉路口。西元1952年新校舍落成。(秦富業,2001

 

1954年,寮國獲得獨立後,國內情勢較混亂,國際上世界兩大不同主義制度國家,以蘇聯首的共產主義與美國領導的資本主義虎視眈眈,兩方欲拉攏寮國,同時中國內戰也如火如荼,國共戰爭結束後,國、共雙方極力爭取建立邦交國家,但當時永珍華僑思想單純,民族意識強烈,分不清國際情勢政治上的利害關係,只知道是中國人就應該愛中國,抱持著不管是以任何政治體制治理國家都無所謂,所以共產主義思想漸漸滲透寮都中學,老師們或多或少都有偏左思想,因此有部份老師由高棉金邊聘請過來,如尤少波、羅宗堅、蔡龍記、王培、莊鴻基老師等幾位老師。後有許明老師來校,大力傳播新中國社會主義思想,因此,很多學生受此影響紛紛離開永珍,經泰國曼谷,搭乘大陸船艦返回中國升學。

 

1950年代中期,美國勢力漸漸介入,寮國政府由沙那尼空家族主政,政策漸漸由中立轉向偏右,對共產主義開始有所顧忌,親右勢力隨之抬頭,1950年代末期,政府下令寮都學校有偏左思想的老師離境。1959年中期,寮都由香港聘請陳森佑先生擔任校長,再從外地聘請其他老師前來任教,自此時開始有台灣來的老師盛亞洲、林興瑞、鄭子甲、江渤深等人任教,同年,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每年暑假開始派軍用運輸機前來永珍接運學生回台觀光,名為〝海外華僑青年暑期回國勞軍團〞這項活動連續舉辦了四年,從此以後,校務蒸蒸日上,寮都聲譽遠播,寮國各地華僑子弟,以及泰國華僑子弟,紛紛前來就讀,數年後,學生增加到兩千四百餘人,當初木造教室顯然不敷使用,於是另尋校舍改建之地,尋獲一16000平方公尺之地為新校舍改建之地。

 

1960年中期,翁校長因原籍為廣東潮陽縣人,任職期間,憑鄉親情誼,與本地僑領關係良好,於是催促僑社早日建好新校舍,校董會終於議決於1963年動工,在翁校長奔走之下,永珍市各僑社及僑領們一一解囊,鄭培齡先生首先響應,捐贈學校前座大樓共教室二十餘間後,客家幫僑社捐課室八間,方光幟先生捐教室四間,雲南幫兩間,以及各商家相繼捐獻,合計共募得教室數十間,陳氏宗親另捐可容納學生二三千人大禮堂一棟。1968年中期,新校竣工落成,原在京都戲院對面木造校舍上課的學生,則遷移至新校上課,當時學生人數約有五千六百餘人,1969年校董會再向台灣方面聘請陶佩瑚先生任校長,時大部分任教老師也是師範大學或師範專科學校畢業,他們教導學生另有獨特方法,所以學生素質逐漸提高,自1959年後,相繼有寮都學生回台灣升學,也有初中畢業學生,考取寮國政府公費到歐美國家留學,學成歸國後在政府機關擔任要職,日後大專畢業學生日漸增多,社會上各行各業,如醫生、工程師、護理人員、財務人員等,都有寮都畢業校友,可說是成就非凡,這都歸功於我先僑的偉大貢獻。(秦富業,2001

 

然而,1975年五月,寮國政權轉變,由共產主義之巴特寮(Pathetlao)執政,老師們大部份避難台灣,少數逃往歐美各地,學校也迫著停課,以後情形就不得而知了。(秦富業,2001

 

迄今,寮都中學的校友們雖各居於四海,但依然每年會在世界各地舉辦校友會與當年同儕敘舊。從寮都中學的紀念網站便能找到許多留念照片及影片,當年的學校回憶及情誼仍在校友間迴盪。紀念校網上也放有校友文摘,校友們的心情紀錄都能在網上一覽無遺。

 

根據實際訪問,此時也有許多華人子弟逃往台灣避難,翠字輩餐廳的林家家族,也約於此時舉家遷移至台灣定居,落地生根。

 

http://www.lieutou.net/index.php

 

訪談進度:訪談及逐字稿已完成整理

 


 

陳怡瑄

閱讀文章:從馬來西亞華人紀念鄭和看馬來西亞的宗教、族群和政治問題

 

過去對於鄭和的印象是在國高中的歷史課本上所提,並未有綜合性和全面性的討論。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各國皆有相關的影響,也曾經到訪過爪哇、蘇門答臘、暹羅(泰國)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也抵達非洲東岸,象徵中國航海的高峰。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哥倫布等人的時間來得早,而當時的航海技術和規模是前所未見的,因此,也為各個地區帶來不同的影響。

馬來西亞的多民族,雖然政府推行種族和諧和接納不同宗教信仰的政策,但華人與馬來人因長期隔閡產生的矛盾。而現今中國將鄭和的形象視為和平的象徵,而在21世紀,紀念鄭和的600周年,觸動較為敏感的宗教、族群和政治問題。其一,宗教問題面,因鄭和是回教徒,但偶像崇拜有違伊斯蘭教義的宗旨;族群問題面,鄭和像是否應該在蘇丹像面前下跪等問題,關係到國家尊嚴。政治問題面,「和平崛起」與「中國威脅論」的衝突。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