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p07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xuanfighting@... 2 years, 4 months ago

劉殿敏

兩岸海外華語推廣策略之研究diane.pdf

跨文化傳播與文化觀念轉型的侷限和困境-以孔子學院為例.pdf


 

 

李庭

 

  本文介紹了「文化工業」的概念,也讓我聯想到了,目前多個眷村也發展成文創園區,例如台北的四四南村,現在也進駐了許多「文創」商品還有假日的文創市集,不過上一次拜訪四四南村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已經沒有太多印象,最近拜訪過的馬祖新村文創園區,比較起台北的文創園區,人潮與商品相較之下少非常多,但也無法避免其中的文化工業元素,其中的「文創」商店鮮少販賣眷村文化下的商品,也較少當地藝術家的手工製品,販賣的幾乎都是由公司、工廠製作的工業化「藝術品」,因此本文也提醒了我們,若將來想要提倡文化保留宣導,在規劃經營的同時,這也必須包含在其中,但推廣或維持園區運作都需要資金,我們又該如何實際保留文化與藝術的原創性,同時又從中獲得足夠的資金經營場地,這也是非常現實的一面,若沒有足夠的資金支付維修、宣傳等費用,是否就無法真正長遠的保留當地文化或歷史? 在利益與藝術的獨特性之間取得平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忠貞新村穆斯林社群-龍岡清真寺

 

  台灣目前共有10座清真寺,分別是台北清真寺(1947, 1960)、高雄清真寺(1949, 1951,1992)、台北文化清真寺(1950, 1982)、台中清真寺(1990)、龍岡清真寺(1967, 1989)、台南清真寺(1951, 1990)、大園清真寺(2013)、巴特爾穆斯林清真寺(2014)、東港清真寺(2018)、花蓮清真寺(2018)。伊斯蘭教為世界第二大宗教,歷史上曾經橫跨歐亞非三大路,阿拉伯帝國時期(632-1258年)曾抵達最西邊的西班牙。台灣的伊斯蘭教可追溯至1661年鄭成功軍隊渡海來台,當中有許多穆斯林軍士,甚至在台灣西部沿海一帶形成「閩南穆斯林村」,但隨者時間過去,這些伊斯蘭教後代已漸漸遺忘原本的宗教背景,只留有形式上的飲食禁忌,一直到日本統治時期皆有類似的飲食禁忌。對台灣影響最深的,還是1949年之後,隨者國民黨軍移民至臺灣的雲南、泰國穆斯林,座落於桃園市中壢區的龍岡清真寺,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全國宗教資訊網-臺灣各清真寺及清真認證資訊https://religion.moi.gov.tw/Content/Detail?ci=90&ContentID=F01181213100828486&Type=F01&page=)

  目前龍岡清真寺因近年外籍移工增加,前往參拜的穆斯林也不乏印尼、泰國的外籍人士,豐富了週邊的文化,因此本文想探討當時華人穆斯林,至今是否依然尚存明顯的宗教形式,又或因第一代移民皆已過世,後代子孫漸漸遺忘宗教背後的文化?

 

 

訪問法:

- 無結構性訪問(Unstructured Interview)

又稱非標準化訪問(Unstandardized Interview),使用無結構性訪問較有彈性,且很少限制回答者之答案,有時會鼓勵受訪者自由表達自己觀點,僅會以少許問題來導引談論方向,因此受訪者常在不知不覺之情況下接受訪問,並全盤托出自己想法,不致有所顧忌而隱瞞自己觀點。

- 結構性訪問(Structured Interview)

又稱標準化訪問(Standardized Interview),採用此訪問之程序嚴格要求標準化與正式化,即按相同方式與順序向受訪問者提出相同問題,其答案只有”是”或”否”,或從一組變通答案中擇一,在訪問開始與結束的用語也做了嚴格規定。在本質上較符合科學要求,可依據研究結果建立科學上的概括原則;就其適用之順序,與適合研究前期以建立假設之非結構性訪問,具相輔相成之作用。

- 半結構性訪問(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訪問者最初向受訪者發問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然後為做深入探究,採開放式問題,希望獲得更完整之資料。半結構性訪問之優點,乃在具備合理客觀性,並允許受訪者充分反映己見,故在教育領域格外適用,可獲得較有價值之資料,當然為避免訪問者之偏見與真正能探求重要觀點,訪問者宜接受更多訓練,以以習得訪問所需之高度技巧。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E8%A8%AA%E5%95%8F%E8%AA%BF%E6%9F%A5%E6%B3%95&search=%E8%A8%AA%E5%95%8F%E8%AA%BF%E6%9F%A5%E6%B3%95

 

 

初步訪談題目設計

訪問對象:曾居住於桃園平鎮忠貞新村之穆斯林族群

記錄方式:錄影、錄音、文字紀錄

 

問題清單 (問題將會再依照受訪者的回答,再深入延伸其他問題)

 

1.     請問您居住在忠貞新村的時間?

2.     能不能請您分享到台灣之前的生活?(若受訪者不是在台灣出生)

3.     請問您能不能簡單描述一下,當時住在忠貞時,有固定執行的回教儀式?

4.     您覺得臺灣對您的宗教信仰習慣方便嗎?例如飲食、宗教瞭解程度。

5.     您覺得還住在忠貞的時候,街坊鄰居怎麼看待您是穆斯林?

6.     您覺得生活上會因為宗教信仰不一樣,而有衝突嗎?

7.     眷村改建,您有什麼想法?

8.     您現在還常常去龍岡清真寺嗎?

9.     您有觀察到跟以前不一樣的地方嗎?

 


甘涵亞

閱讀文獻筆記: 華山過渡:藝術空間作為一種文化工業的體現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HXFyhBwShIeNMhaK9TyL07umolpHr3e9/view?usp=sharing

 

訪綱有透過「青少年不良幫派形成過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的內容下去擬定問題

青少年不良幫派形成過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pdf

幫派組織

- 已初步完成訪問(半結構式訪談)

筆記還未整理

訪問限制:

1. 因無法見面所以透過電話訪談,但內容不會講的特別詳細

2. 受訪者因事蹟太多,一時也不知道從何說起,不過如果給方向,又講的比較侷限(自己主動講的內容會比較精彩)

- 因為很多事情是「稀鬆平常」的,面對一些外界的疑問,會覺得「不知道該怎麼講」,很多規則及事情是大家心知肚明的


鄭博心

閱讀心得:

華山過渡:藝術空間做為一種文化工業的表現

 

當今社會,文化創意產業可謂當代顯學。華山藝文特區從殖民時代的酒廠被淘汰而成為廢棄空間,因其特別之氣質,吸引許多藝術家為之瘋狂、傾倒。但就在國家提出「文化創意產業」後,華山成了半官方半民間的藝術空間,本來的自由、另類風格變成符合大眾、符合當今社會框架(當今官方)的空間。這樣的藝術空間成了商業利益的產品,在現今資本社會中,是否只有符合大眾文化、藝術商品化的空間或物件才能存在?

 

文化工業:根據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是種由統治者強加給大眾的文化操縱,其類似於現代工業的生產過程,多是為了造成消費而生產,有標準之模式且將文化商品化。

 

越南華人簡史:

  1. 西元前至20世紀前:

越南出現華人的時間最早在秦始皇時期,秦始皇派軍越過南嶺在越南北部設置象郡,也就是說早在西元前便有漢人居住於當今越南的領土。根據半島之龍書本提及,秦朝末年,紛亂再起,原被派至入侵越南的任囂及趙陀趁亂建國,任囂過世後,趙陀更於西元前207年擊敗甌貉王國並在今中國南方至越南北方建立了南越國,並持續與漢朝維持對立之關係。趙陀過世後,漢軍擊潰南越軍,交趾及九真(越南中北部)的代表向漢帝國投降,以越南角度來看,此舉正式開啟中國對越南長達1000年的統治。在西漢末年(西元前至西元初),中國朝廷開始外派官員至越南(交趾),在當地推行漢族制度及文化,不少交趾人因而使用漢人之姓氏。根據蔣為文老師在其「越南的明鄉人與華人移民的族群認同與本土化差異」文中所寫,目前可以文獻或文化表徵特性辨認的越南華人多是明朝以來遷徙至越南的。一直到明末清初,明末清初因戰爭關係,許多華人從中國向外逃竄,鄭成功的舊屬初楊彥迪及陳上川等人率兵三千餘人投靠當時越南中部的阮氏政權。這些較早遷徙到越南的華裔族群及其後代目前在越南通稱「明鄉人」。越南明鄉人就如同明鄭時期流亡到台灣的漢人一樣,經由通婚及各式本土化過程,已建立起強烈的在地認同。繼明鄉人之後,較近且顯著的遷徙時間是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前半段,這段期間陸續有華裔族群移入越南。在日本侵略中國及國共內戰期間,大批華裔族群移居到越南避難,比起明鄉人,這些華人程度上多少保有對中國的原鄉認同。

  1. 19世紀至20世紀後(含僑胞來台部分):

根據蔣為文老師提出,隨著19世紀歐洲勢力進入亞洲,越南華人因清末紛亂以及各種原因,依然陸續遷徙至越南,再加上1937年日本攻打中國,更多華人逃往越南。西元1954年的日內瓦合約以北緯17度將越南分成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及南方的越南共和國,故開啟為期約30年的華人同化及排擠政策。其同化政策包含修改國籍、學校將華語視為外國語等等。而排擠政策則包含限制營業項目及不願加入越南國籍即驅逐出境等等。1975年北越政權以武力統一南越,再加上直到1986越南改革開放前的排華,此時有許多華人逃出越南,而其中,便有不少華人逃至台灣並在此落地生根。

3. 根據統計,越南的華人以廣東、潮州人為大宗,閩南、海南及客家則為少數。越南華人日常多用廣東話溝通,即使是閩南、客家及海南人,在當地也多用越南話及廣東話與他人交流。

 


 

本文探討藝術空間在過渡期中的轉型,並以華山文化園區為例。不僅以多方角度探析華山在時代下面臨的政策轉變、空間轉折、藝術原創性、身體經驗的作用。文中使用以空間閒置利用、文化工業、身體空間感知作為理論基礎,更以批判思考的角色分析藝術與消費、空間商品化的思維。此文讓我重新認識華山文創園區的形塑歷程,也在作者的觀點中認識法蘭克福學派如何批判文化思維。

  1. 文化工業透過文化裁製來配合消費的需要,把文化變作機器的附庸,把利益的動機轉移到文化領域和形式上,使得文化在先定計劃的控制下,大量作單調、劃一的生產(葉維廉,1990),如同一般工業大量生產所造成的弊病般,造成了更多的剝削與沉淪。 (藝術、文化、文創的衡量價值)

  2. 文中固然有正反兩面的思考,在正面之中,具有教育、知識、傳承等意涵,但在負面中則是統治者的擴充和控制性的文化。「而現今呈現的是相反狀態,藝術成為一種附和休閒消費而生產的文化包裝。然而華山賣的不是物品,而是整體空間氛圍,以及流動於其中的藝術創作,否則它只是一般的很快便喪失魅力的商業區。」

  3. 現今有許多發展成文化園區的景點,從作者的觀點,也可以討論出不同面向的省思。

  4. 可多加探討:文化價值、文化符號。 

 

 

關於第二篇的小論文,以「社區、社群」為方向的研究主題,目前有思考幾個想法:

1. 社區實踐永續發展指標(SDGs)之初探

2. 從臺灣高齡社會探討韌性社區之實踐初探

3. 地方學的形塑與在地實踐-以文山學為例

4. 在台菲律賓人的族群空間與社群建構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