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and Slack.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p05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甘涵亞 1 year, 4 months ago

劉殿敏

印度為何打起台灣牌.pdf

1.張曉麗(2016)。印尼國別化職場華語教材設計研究。桃園市: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谷俊、楊文武(2011)。印度漢語教學的發展狀況、問題及對策思考。南亞研究季刊,1,102-108、114。


 

 

華語碩一 60884010I 鄭博心

 

從語言接觸之觀點探討客家聚落的族群關係-以新屋鄉笨港村為

86_從語言接觸之觀點探討客家聚落的族群互動關係─以新屋鄉笨港村為例.pdf

 

戰後的台灣因政策而實施國語運動,間而導致今日國語為普遍溝通的官方語言,而在國語之後,第二多人使用的語言為閩南語。客家人雖移民台灣時間不晚於閩南人許多,但似乎越來越多客家人隨著閩南文化及語言而漸漸福佬化,以致許多人雖是客家人也無法以客家話對談或甚至是不清楚自己的根源為何。

 

早期移民來台,泉州人多於沿海地帶,漳州人多於內陸地區,而客家人則多居住在丘陵或山地間,像是台中的東勢一帶或是桃竹苗地區等。沿海一帶多為閩南人所住似乎是一種既定印象,但是此篇論文探討的桃園縣新屋鄉沿海地區的笨港村,客家人口卻佔了多數,且新屋鄉的客家人比率為桃園縣最高。故本篇文章目的在於論語言接觸與族群之間互動的關係,也倒過來討論福佬客家化的現象,與一般狀況恰好相反,實屬有趣且值得探究。

 

從歷史角度看,早期笨港地區平埔族為所有(地圖判斷應為道卡斯族),乾隆三年廣東黃榮康家族前來,後期黃先鳳家族來到,此兩家族皆為客家家族,再之後來到的葉李家族則為閩籍。此兩族群已在笨港地區發展百餘年,海陸腔客家話依然為主要語言。此篇筆者設計量化問卷及質化訪問(結構與半結構)分別針對人口分布、人口年紀及對不同對象之使用語言等進行調查統計。以笨港村而言,人口年紀分佈較高齡,族群分佈以客家人為首,閩南人為二,再來為新住民、新移民及原住民。而語言理解上,客語能聽說比例為最高,國語為第二,再來才是閩語。在家與父母使用之語言以客家語為冠,其次為國語,再來才是閩南語;跟小孩則是以國語為大宗,客語為二,閩語為三。跟與自己不同族群對話時則以年紀分別,30歲以下多用國語;31~60也是。而到了老年段則是多以客語溝通。

 

其中最特別的是居住在笨港村的閩南人,大多是依照自己家以及配偶家使用語言,且家庭內雖多使用閩南語,但在外則以地區為先,笨港村客家人為大宗故當地閩南人在村內使用客語與他人交流,中年以上的閩南人通常使用客語及國語與他人溝通,客語比例較高;而年輕人則多使用國語。甚至也出現語言轉移的現象,當地居民原是閩南人,但因長期使用客語,產生對於客語以及客家文化的認同。

 

在現今社會中,較多是客家人因種種因素而福佬化,在沿海的笨港村能有相反的現象,實屬有趣!然後笨港村也如同台灣其他客家及閩南鄉鎮,年輕人對於自己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語言越來越不熟悉,國語為優勢語言的現象深植在日常生活中。

 

 

從福佬客談台灣族群分類結構

http://web.ntnu.edu.tw/~edwiny/pdf/04-fulao.pdf

 

華語碩 60884010I 鄭博心

 

閩客原外新是目前台灣大致的族群分類,閩客置於最前面,閩與客是台灣族群裡面最主要的兩個族群,從明末清初到清朝時期的移民來看,閩南人(福佬人)以及稍晚來到的客家人直到日據時期前都有不間斷的械鬥,但隨著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及民主政治時期時間不斷地推移,從一開始的不合紛爭到族群之間的融合。

 

彰化、雲林、宜蘭、嘉義及花蓮都有明顯的福佬客現象,福佬化的客家人究竟是屬於福佬文化還是客家文化呢?亦或是兩者都不屬於?這樣的文化現狀,屬於中間範疇,語言是成就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然而語言可以後天學習;現今社會多的是不會說閩南語的閩南人,不會說客家話的客家人,然而,我們用什麼規準判斷一個人究竟屬於或不屬於某個族群呢?福佬與客家中間的模糊地帶也應是有彈性而非一分為二。

 

以我們家(父親)為例,本來曾祖父一輩住在苗栗公館,是不折不扣的客家子弟,但因為謀生計之因搬移到大甲日南鎮,一個以閩南人為主的海線小鎮,爾後,祖父與閩南家庭的祖母結婚,祖父的兄弟亦是如此,家裡自祖父這輩起,溝通的語言逐漸轉成閩南語。我的父親及其兄弟姐妹自小說的是閩南語,上學後因國語政策學的是國語。再到我這代,我相對幸運因為父親從小會與我以閩南語交談,但我的堂表兄弟姐妹以及姪子姪女多是聽懂閩南語,但無法說,後來的閩南語溝通都有問題,何論曾祖父輩的客家源頭?我自己都是到國中因為學校合唱團比賽唱客家歌曲,回家與父親聊天才得知家裡其實有客家淵源,自己是名副其實的福佬客,而這中間的模糊地帶如何定義?是否需要定義?我尚未有答案。

 


李庭

 

台灣原住民的歷史與文化.pdf

原住民研究與元和關係-後殖民觀點之回顧.pdf

  第一篇大致概括了台灣原住民簡單的介紹,因文章出版於2005年,其中的內容與現在事實已不相符,例如當時的原住民有十族,但簡單地介紹了不同族群的文化、命名,算是了解原住民文化入門,最結語也提出了我們該如何在追求快速現代化、文化產物快速流失的背景下,同時保留傳統文化,以及如何將文化保存納入教育當中。

  第二篇以「後殖民主義」來反思台灣原住民正名運動,後殖民殖民主義源自西方反思殖民主義造成的影響,文化被西方文化或殖民文化所壟斷,而無法被世界接納、現代化的現象。其中探討了原住民至2005年為止的土地問題、認同議題、觀光議題、福利問題,反思1980年的正名運動,是否真正尊重了原住民文化,還是我們依然是用殖民者、漢人的角度,將「傳統」的標籤強制加在原住民文化上,阻擋文化的現代化?面對「原住民文化」的時候,不應該以「殖民者、位階較高、開化者」的角度去看待、評論文化,而是以文化主角的角度,以原住民自己的視角去檢視文化。其中舉例加拿大原住民,因為穿著與生活方式不再向政府認同的「傳統」,因此被剝奪原住民保障,「原住民」是個複雜的心身份,他是需要「被發明的傳統」(Hobsbawm, 1983)。而台灣原住民正名運動推動時,學術界提議以正確術語「南島語族」來命名,但不被採用,原因也是當時有其他學者和運動相關人士認為,最合適的名稱就是原住名的「自稱」,因此才有我們現在各族的族名。

  兩篇比較偏向政策類的探討,不過其中也有簡單帶過原住民文化的介紹,搜尋文獻的同時,發現中文的原住民研究並不多,多數都是與教育政策、福利相關,不過值得繼續收集查詢其他文獻。 『被發明的傳統』一句,也讓我思考,即使現今我們都呼籲要保留本地各族群的文化,但我們保留文化的同時,是否也該注意如何不干預其族群現代化的過程,畢竟目前科技發達,如果以「保留文化」之名強行阻擋族群現代化的權利,則又是違反了保護族群的原則,我們又要如何定義或決定,誰該被保留?該保留多少?所以在看待傳統文化消失、不再實行的現象,又多了另一層感受,如果我們能夠完整記錄曾經的文化,願不願意繼續執行,則由族群自己決定,而不是政府或是學術研究者能干預的。

 


甘涵亞

 

小論文1: 時代變遷對於產後照護的選擇意圖影響 以泰國Yu Fai和現代醫學 為例.pdf

 

閱讀文獻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概述.pdf


陳怡瑄

探析泰國傳統及現代飲食文化轉變之研究 1029.pdf

 

進入情境與歷史:台灣原住民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實踐.pdf

 

文中提及Thomas「情境定義理論(definition of situation)」指出人會參照當地社群脈絡及文化來解釋情境,這些解釋反映出社會中的文化價值,以及個人的文化素養。

「情境定義理論(definition of situation)」指象徵互動論分析過程時使用的概念,個人對所處社會情境的解釋。

涵義:(1)整個社會情境由三部分組成:客觀環境、個人和羣體的先存態度、個人的情境定義;(2)個人對外界的反應,不僅受周圍環境影響, 而且受個人主觀看法的影響;(3)個人認識任何事物,均具意義,從而產生客觀效果。

 

「個人在解釋情境的同時,不但彰顯了自 我認同,且會流露其所從屬的群體文化,所有民風、規範、禁忌、集體表現、群 體態度、法律都是個人自我定義情境的先決要素,那也都是文化的一部份(引自 Waller, 1965: 292, 294)」

 

*多元文化素養 (多元文化能力、多元文化認同、多元文化哲學觀、多元文化批判)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