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and Slack.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p04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dianeshijr@... 1 year, 5 months ago

劉殿敏

小論文中印文化對比與印度文化在國別化教材開發之影響.pdf

 

心得分享印度人為什麼會說很多種語言.pdf

壹、摘要
一、印度沒有雙語教育政策,而是採用「多語」教育

印度的多語言政策不論是在保留印度當地語言或者強化國際競爭力上都有其貢獻。就保留印度當地語言而論,印度藉由正式的學校教育傳承及延續本土語言的生命。這種重視各地區母語教學的態度,不僅是平等對待所有印度當地語言,進而有助包容各種語言文化,正是對各語言使用族群的尊重。

二、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不一定是溝通最方便的語言
印地語(Hindi)是目前印度最多人口使用的語言,但僅約佔全印度人口的40%。作者班上的同學來印度各地,就不一定會講流利的印地語。英語反而常成為彼此溝通的工具。

三、印度無國家統一語言造成的溝通困境。
來自西孟加拉省(West Bengal)的印度人以孟加拉語為主,當他穿越省界到了隔鄰的比哈爾(Bihar)省時,可能就會面對語言不通的窘境,因為當地的居民可能是以印地語為母語。一位出身北方的資深印度外交官就曾跟我們聊到,當年他考上公職後派到印度南部受訓,根本不知道當地人在說甚麼,連吃飯點餐都有問題。國會議員質詢須戴耳機。

四、多語的環境造就了印度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印度並不嫌其為繁瑣,反而重視各民族語言的傳承與教育。多語教育成為印度獨立以來推廣的語言政策之一。

(一)一至五年級的學生在校學習的第一語言應為其母語或其地方性語言;二)(二)六年級開始,若在以印地語為主的省內,學生在校學習的第二語言應為英語或任何印度當代語言;若在以非印地語為主的省內,第二語言應為印地語或英語;
(三)六年級也開始學習第三語言。第三語言可為英語或任何印度當代語言,但不可與第二語言重複。

 (四)「三語言」政策希望學童先奠定母語或地方語的基礎後再學習第二語言。以學生最熟悉的語言進行教學活動與溝通,不僅可以減少因語言因素而產生的學習障礙,也能建立歸屬感並產生認同


貳、心得
印度為多語言文化國家,我們何嘗不是?但如今台灣人常為了用哪種語言而爭得面紅耳赤,甚至在國會殿堂,公然羞辱國防部長。所謂母語應該是第一語言都叫母語,以此觀念觀之,我們至少有原住民語言(以一般人所知的至少有14族,14種語言)、外省語言(37省37種)、閩南語、客家語言、新住民語言(至少4~5種),我們的文化應該是多元豐富的,例如四川話方言島、媽祖的福州話、南北宜蘭不同調的閩南話,眷村的南腔北調的存在都是不爭的事實。記得剛到台北念大學,在火車站轉車時,看到賣蘋果的攤販向我叫賣,我很納悶明明是
peng guo,為什麼他說ling go」,不知道是不是同一種水果,雖想吃也不敢買,因為怕不懂行情而上當。所以語言多元的事實是存在的。但我們卻不如印度的兼容併蓄,非常可惜。多年前筆者曾有一位同事堅持以全台語教數學和機械原理。後來我在電視台看到他教起閩南語來,雖有點詫異但也並不太意外。我曾想,他的態度是不是太偏執了,我曾想當年因為他的堅持而聽不懂以致數學或機械原理不及格的學生,豈不是也被耽誤和剝奪了受教權?到底像美國一種語言或像印多種語言,何者對社會發展、族群融合更合適呢?這是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
基於此現象,我打算將中印文化做一比較後,進行華語國別化教材的編寫與分析。

 

 

 


鄭博心:

小論文:110-1 華人社會與文化 鄭博心小論文1.pdf

week 4 閱讀文章心得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過去,我國因政黨因素而實施的國語運動,而貶低母語的存在價值,直至解嚴後,社會朝民主及多元化發展,發展振興母語運動為一大重要發聲。然而,在這樣的論述卻也產生了兩極化的效果,一為國人對台灣意識的抬頭,對國土的情感連結被凸顯出來;二為族群間因語言差異的關係易造成衝突。文中透過歷史事件論述關於語言不該成為溝通公共事務時的阻礙,也絕不該忽視、貶低及矛盾任何語言的存在意義與價值。

在多數人的觀念中,認為語言是族群或國族構成的基本要素中最為重要的,認為語言是民族的靈魂,語言是認同的核心。作者透過歷史事件分析這樣觀念的由來,而逐漸地,我國國民黨權威統治時期,即受到德至德意志浪漫主義所建構的語言國族主義影響,進而推行國語政策,力求一致性與秩序的統一,認為這樣有助於國人對於國家認同的發展。

本文最初以兩位報紙讀者投書內容為開端,說明語言可以是相互溝通理解的工具,亦可以是不理解與爭論的開端,筆者認為這與關係認同有關。以我國為例,各族群間應以相互認同並緊密相連的關係,但多數仍以區隔、差異等眼光及方式來審視彼此。筆者建議我國應在多種語言族群並存的基礎下,建立相互尊重,友善包容的關係環境,並學習面對、接受、尊重差異,民主的追求雖謂人人平等,不過此平等並非追求同一標準,而是在差異化的民族國度中,讓不同生活經驗、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觀點的人都擁有相同的機會,實現「趨同存異」的精神。應以民主制度而自豪,珍惜多元文化與族群的存在,並尊重彼此差異,方是我國進步的一大助力。


甘涵亞

小論文:現代醫學對於產後照護的態度影響:以泰國Yu Fai 為例(文獻及格式還未整理完)

現代醫學對於產後照護的態度影響 - 以泰國Yu Fai 為例 .docx

 

閱讀文獻筆記:

東南亞版的華人認同筆記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nuGMxOyManbRsC2xzF12mcfJrEGAkjTS/view?usp=sharing


李庭

 

小論文: 桃園市平鎮區忠貞新村歷史與未來發展-李庭 小論文1.pdf

 

a04-淺論以口述歷史方法研究香港文學 

本篇主要介紹以口述歷史研究方式進行研究的方式,其中使用許多文獻來探討口述歷史為什麼是可信的有效證據,在寫論文時,可信度是非常重要的依據,科學數理方面得以使用實驗與數據來證實假設,但人文歷史方面,若是已經失傳或是沒有文字記載的文化該如何保存?閱讀這篇時剛好也閱讀了另一篇同事口述歷史方式的研究報告,思考若以口述歷史方式做眷村研究也是種很好的方法,可藉由家人聯絡當時眷村的居民或曾擔任村長的長輩們,收集他們記憶中的史料。目前有益的是當今科技發達,文中推薦了可以使用錄音、錄影、拍照方式,受訪者的聲調、表情、動作解渴作為往後研究分析的素材,這些比起數據,是更有生命力的呈現。當然也很有可能因為情緒等因素,訪談中說錯的、記錯的、本末倒置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這時就必須靠訪問者準備足夠的資料,盡量勾起受訪者的回憶,訪談後更需要查證資料與不斷和受訪者核實,這部分就需要文獻的對照,無法對照的地方則可與其他受訪者的內容對照。若實際實施口述歷史的研究,還有待深入了解研究方法,也許還需加上文獻探討法,確保口述資料的正確性。

從口述歷史中滇緬邊區游擊隊與鴉片、馬幫之關係.pdf

在寫小論文之前已經下載了本研究報告,卻遲遲沒有開始閱讀,比較上篇使用口述歷史研究法的文獻,上篇探討文學,較不常使用口術歷史之方式進行研究,而本篇因為是歷史,使用口述歷史方法便有了較理所當然的發揮空間,兩篇同時示範了口述歷史的研究方式,值得往後參考。

 


 

陳怡瑄 

探析泰國傳統及現代飲食文化轉變之研究 -陳怡瑄.pdf

 

【閱讀 b04

 

本文針對中和華新街緬華社區的形成與發展進行探討,文中提出對「華新街」的概念為「臺灣一個非常特殊的跨境移民所組成的族裔社區」,運用從「族群聚居區經濟模式」(The Ethnic Enclave Economy Model) 理論,分析社區的形成與發展。 根據文章指出緬華遷臺約有四種類型:分別為二次大戰時期中華民國政府派往在緬甸擔任敵後情報人員及其家屬(1949)、國共內戰(1950)、以僑生身份來台、居住在中和華新街附近的華人。不同時期背景遷來的人員,在面對工作、生活、社會等多方的壓力和衝擊下皆有不同的應對姿態。

 

本文一開始吸引我的是「華新街」的地區,是自己與該地區的互動頻繁且對該議題也有所關注。之後在閱讀該文時,所運用到的理論跳脫我原本的學習領域,為「族群聚居區經濟模式」,描述少數移民群體融入主流社會生活形態的另一個選擇途徑。主要強調族裔經濟與族群社會網絡,在族裔群體成員的社會流動和地位扮演很重要的作用。 該理論有兩大特性,其一為顯現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必需擁有一個獨特的勞動力市場,支撐著與外界的經濟互動;二是必須具有身後的社會基礎,例如社會關係、家庭關係、親屬網絡、價值觀等。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