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老師
衣: 傳統服飾vs. 現代
食: 台灣口味的元素
李庭
上週課堂討論後原本想做關於飲食的地域關係相關研究,幾天後又有了想法,由我從小居住的眷村為起源,想做關於眷村飲食或文化的相關研究。
閱讀了一些眷村相關研究論文,多是口述資料或文獻蒐集,因此也開始思考執行的可能性。目前眷村人口第一代幾乎都已離世,剩下的第二代也許能夠幫助口述資料的收集,但也有些擔心準確性。也許可以以眷村移民文化為開頭,研究移民第二代、第三代的文化認同變遷過程。或是可以以飲食為主,訪問以眷村移民飲食為主的變遷過程。目前還沒有太精確的主題,但希望是朝眷村文化的方向。
在簡單閱讀過一些研究論文後,發現從小居住的桃園市平鎮區眷村歷史並沒有太多的相關資料,反而是在眷村土地徵收後被保留下的忠貞市場更讓眾人熟知,從各地來吃雲南、泰國料理的民眾絡繹不絕,但這裡的歷史卻似乎沒有人去留意。台灣的眷村數量繁多,每一個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如同同樣座落於桃園市中壢區的馬祖新村,是以空軍軍官為主要住戶的眷村,忠貞新村可以說是官位較低階的士兵們聚集的眷村,滇緬一代的軍隊,雲滇緬文化飲食豐富,市場路口還有清真寺,忠貞市場更是鄰近眷村居民重要的生活區域,卻不幸沒有被規劃成眷村園區,基於私心,我想盡自己的一點心力整理忠貞新村的相關資料,也是讓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背景。
此篇論文,以「移民文化」來看待眷村文化,讓我也有些感觸,記得爺爺當時不願意在台灣設房產的原因就是「遲早要回家,買什麼房子?」,雖然對於第三代的我來說,自己已經對台灣有了「國族認同」(p.122),認為自己更是台灣人,不過在我的上一代,對於身份的認同是非常模糊的,也許是受歷史的影響,普遍不願意談論這種議題,也許他們自己也沒有答案?這也是我沒有和家人深入討論過的議題,深怕在家中談論政治又會激起家人負面的情緒。文中也提到了,其實在台灣還是有許多人並不熟悉眷村的文化,認為眷村只是老舊的建築,應該全部拆除更新,的確,每每聽到他人如此評論,我的心裡也不是很平衡,想像自己和爺爺奶奶一樣,未成年就離開了家,到了語言和文化都不太一樣的地方,一住就是一輩子,一直到了七十歲才有辦法回到家鄉,而父母都已離開人世,甚至大哥大姐都沒見到最後一面,這也是為什麼高中讀龍應台的《目送》一書,讀到哭出來卻被同學笑的原因,因為眷村的歷史並不是人人都了解的。台灣本身就是移民文化豐富的國家,重視各種移民文化,當然同時也重視原住民文化,對我們目前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眷村保存下的族群政治.pdf
甘涵亞
第二週文獻閱讀- 台灣如何發展太平洋文化
筆記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zKBSFeW_IWCNnvn1_wzSYDbXPNJ3cRaO/view?usp=sharing
飲食文化相關文獻
坐月子飲食文化- 飲食禁忌與飲食規範總論研究.PDF
筆記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Dyn7Tsl-6Vsf1pwqjCWVRn00EbPI_AOl/view?usp=sharing
心得:
上週課堂上老師提及有關坐月子的飲食文化,不禁讓我聯想到在泰國的台商婦女,身邊認識的台商婦女如果懷孕大部分都會回台灣生產,並且在台灣待一個多月的時間來做月子。雖然經過搜尋泰國曼谷本地也有月子中心,但因飲食及文化上的不同,多數婦女還是會選擇回台灣坐月子。
比較泰國曼谷及台灣的月子餐(隨機挑選月子中心)
曼谷月子中心月子餐:
http://www.elysianconfinementcenter.com/article/index/category/case/p/1.html
http://www.vinnmaternalbangkok.com/article/index/category/honor/p/1.html
台灣月子中心月子餐:
https://www.elgarppc.com.tw/elgar-food
http://joybirth.com.tw/h/ServiceDetail?key=5175076833&cont=93398
在看完一篇以台灣為主的研究論文--「坐月子飲食文化- 飲食禁忌與飲食規範總論研究」後,發現台灣坐月子的文化蓬勃發展,而作者也提到我們現代婦女的操勞程度不及古人,是否需要遵照古法補充大量的蛋白質或是臥床不動呢?我認為坐月子的飲食文化跟中醫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生產後把身體調整成「平衡狀態」是必須的,不過現代人真的需要一個月花費20-30萬去坐月子嗎?
另外,在這篇研究論文當中,我發現中國人或是所謂的華人,喜歡用「薑」、「麻油」、「胡椒」等去調味食物,但韓國坐月子時最常吃海帶芽湯、海帶牛肉湯、黑芝麻等來調養身體,沒有額外增加調味。其他華人地區的坐月子飲食文化不外乎是多補充蛋白質,特別是「蛋」,而讓我覺得特別驚訝的是多數地區坐月子時都不會食用蔬果,在這裡作者以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可能會造成營養失調。
陳怡瑄
從餐桌回歸市場,再從市場探索當地的飲食文化和生活型態。
飲食觀光(food tourism)可以定義為觀光客的主要或次要動機為拜訪當地美食生產者、美食節、餐廳或以飲食品嚐或體驗為主的地方。「烹飪學習觀光議題」是過去五年來相當盛行的一種旅遊型態,從過去純粹拜訪觀光景點、認識人文地理和品嘗當地餐廳美食,進而推展到體驗當地生活、參與料理製作、認識各地文化與風俗等,觀光的形式在過去有極大程度上的轉型。本文中提及目前已有許多國家把烹飪學習觀光作為觀光主題,如泰國、韓國、香港、馬來西亞、越南等,網路TripAdvisor 上亦有許多觀光客的烹飪學習評論,顯現烹飪觀光已經興起。近來受到疫情風波影響,從前那些觀光人潮已不在,取而代之的卻是受到疫情而閉門的商店業者,或是在網路世界另闢蹊徑的商人們。後疫情時代,旅遊休憩業如何在「後疫情時代」進行數位轉型?如何運用數位工具達成旅遊?如何在有限的金費裡實踐對旅遊的渴望等,皆是近年可進行探究的議題面向。
本文研究以深度訪談法,邀請20位具有泰國烹飪學習觀光經驗的觀光客進行訪談,並使用內容分析法萃取烹飪學習觀光客之動機與學習成果因素。,研究結果可歸納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兩個動機主類目,以及內在學習、人際學習與課程學習三個學習成果主類目。最後,本研究並提出未來可針對跨國旅遊者進行探究,或是針對他國的飲食觀光面向進行研究。
從菜市場到餐桌:泰國烹飪學習觀光之動機與學習成果.pdf
華人文化與文化
臺灣食補文化 心得分享
華語碩一 60884010I 鄭博心
「文化」可視為一種族群對生活方式的自我認同,即是生活經驗的累積,裏頭含有眾多的情感交流與特有生活型態。然而,在不同的時間、環境及族群則會產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則會建構地方特色飲食。飲食是人類特有的文化特徵,而食補文化正是體現台灣文化豐富內涵之代表特色之一,也是我本次想介紹與分享的主題。
小時候,總可以聽聞長輩說到:「吃…可以補充….,對身體很好。」,即是於華人的養生文化中,深信飲食既可以養生保健、預防疾病同時也具有醫療價值,透過調整飲食可以對身體有好的照護。中醫的陰陽互補以及五行論調早已深植台灣民間的生活文化,不同季節有不同的食補原則,秋天重在滋陰潤燥,除夏天火熱之氣也存冬天所需之能量。本篇文章將台灣人的食補應用分成三類:食養、食療及食品三類。食養,顧名思義為以食養生,例如清粥養胃、紅豆消水腫等等。食療,以食治療,例如常見的人蔘茶、枸杞茶或藥膳羊肉爐等等。食品,因經過加工等不同手法而成,如各類保健食品。除此之外本篇文章之重點,見黑即補同樣為台灣人食補之重要元素之一,自古中醫便認為腎為元氣之本,腎陰腎陽如若平衡,便為健康平衡,而腎又對應到黑色故在華人文化盛行之地與臺灣都將補腎之氣與黑色食物畫上等號。然而,文章也同時提到,因黑色食物廣為民眾所接受,民眾便容易多食或吃下不適合的食物,反而造成身體的損害,國內洗腎病患增長趨勢也遠高於歐美國家。而其實在中醫的觀點,並非所有黑色食物皆能補血補氣,必須依其屬性判斷,端其性溫、性平、性涼或性寒,選擇合適食物而補才是正確的觀念。
所謂「五行」,被視為宇宙的五種基本物質:金、木、水、火、土,民間常用五色食物來實踐所謂飲食均衡的觀念,現代醫學亦提倡攝取多色蔬果有益人體健康。最後,現代人飲食多為精緻食品,以快速方便的形式補充所謂保健食品,著實治標不治本,也鑒於飲食多元化,許多食品來源四面八方,對人體影響不從而知,因此,飲食對人類的影響著實不可小覷。
見黑即補 p.53~p.81
見黑即補.pdf
劉殿敏第二次報告_海禁與封山.docx
從多元族群語言看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pdf
劉殿敏第二次報告_從多元族群語言看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docx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